慶陽網訊(慶陽市東方紅小學 張倩)粉筆灰在陽光下飛舞的弧度,曾是我眼中最美的教學風景,直到那天,二年級的一節(jié)數(shù)學課被一個叫DeepSeek的“數(shù)字助教”徹底顛覆,它讓那些曾經讓人撓頭的加減乘除、圖形推理變得簡單起來,于是,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,為今后的課堂教學做出新的規(guī)劃。
從“經驗驅動”到“數(shù)據賦能”,重構課堂形態(tài)。在傳統(tǒng)數(shù)學課堂中,教師往往依賴經驗判斷學情,而人工智能的介入讓課堂變得“可見”。
在“平均分”概念教學中,學生通過平板與AI智能體互動,AI根據學生的操作反饋,實時生成分層練習題,對計算速度慢的學生推送基礎鞏固題,對概念模糊的學生提供可視化分物動畫,對進階學生設計開放性任務。這種動態(tài)適配的路徑,讓“因材施教”從理念走向實踐。
在《用數(shù)對確定位置》拓展課中,學生與AI角色“航海家鄭和”對話,追問“古代如何用星辰定位”。AI不僅提供史料,還通過思維導圖將學生的提問歸類,生成課堂熱力圖。教師可據此調整教學重點,將零散問題整合成結構化知識網絡,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從“主觀評價”到“精準診斷”,革新教研模式。傳統(tǒng)的教研活動依賴經驗式評課,而AI技術為教學研究提供了“顯微鏡”和“導航儀”。在《認識千米》教學中,教研組使用AI系統(tǒng)錄制課堂視頻,自動生成多維度報告,通過調整任務設計,二次授課后學生互動時長提升40%,課堂模式從“講授型”轉向“混合型”。
從“知識傳遞”到“素養(yǎng)培育”,師生角色轉型。AI并非替代教師,而是推動教師重新定義教育價值。教師不再是答案提供者,而是引導學生從海量數(shù)據中提煉數(shù)學模型,并批判性思考“數(shù)據背后的合理性”。
在擁抱AI的同時,我們也需警惕“數(shù)據至上”的陷阱,技術應用的邊界在于,它應服務于思維深化,而非取代自身認知,應拓展教育可能性,而非窄化學習多樣性。
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(tài)。作為一線教師,我們既要善用技術破解“規(guī)?;c個性化”的矛盾,更要堅守“以思維發(fā)展為本”的育人初心,唯有將AI的精準性與教育的藝術性深度融合,方能真正培育出“AI時代不可替代的數(shù)學素養(yǎng)”。